《健康时报》年第38期
2型糖尿病的中国特色
相关阅读:5月10日-12日,由北京大学糖尿病中心、《中国糖尿病杂志》联合主办的“北大糖尿病论(PUDF)”在北京举办。今年的主题为“糖尿病防治的中国证据”。
过去,我国在防控糖尿病中所用数据,包括一些指南的制定大多参考国外研究,但这些研究不一定适合中国人群。“我们一直在找寻适合中国人群2型糖尿病防控的有利证据。”在今年的北大糖尿病论坛中与会专家指出。
在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使用“糖尿病风险增加组”一词代替“糖尿病前期”,并调整了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数值。之所以作调整,是因为有研究发现,即使血糖水平在正常范围内,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仍随血糖升高而增加。而中国人群的情况怎样呢?
1、糖高危:
有可能是血糖正常者
不要以为糖尿病高危人群的血糖都是偏高的,在我国还有种情况是血糖正常性高危人群。
他们大多有如下特征:年龄≥40岁,有糖尿病前期病史,超重、肥胖(体重指数≥24公斤/平方米),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静坐的生活方式,一级亲属中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有巨大儿生产史(出生体重≥4公斤),妊娠期糖尿病的妇女;高血压,收缩压≥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血脂异常,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91mmol/L及甘油三酯≥2.22mmol/L;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心血管疾病患者;有一过性类固醇性糖尿病史者;多囊卵巢综合症者;严重精神病或长期接受抗抑郁药物治疗者。
符合上述一项及以上者,就该进行空腹血糖或任意点血糖筛查。若空腹血糖≥5.6mml/L,或任意点血糖≥7.8mmol/L,那就要进行糖耐量试验筛查糖尿病了。
2、糖前期:
这个状态很不安全
糖尿病前期(IGT)曾被很多人忽视,因为之前国际上有研究发现,有1/3的IGT患者会转为糖尿病,1/3的会回归正常,还有1/3的原地踏步不动。不过,这看似安全的理论已被中国人长达23年的观察打破。
我国大庆研究经过20年的观察随访,发现中国IGT人群如不进行干预最终有93%患上了糖尿病。在这20年中,到第6年的时候,非干预组就已有67%的人是2型糖尿病,该组IGT患者每年糖尿病的发生率是10%-13%。而干预组IGT患者在前6年每年转成糖尿病的发生率是6%-8%。但在后十几年的时间里,各组IGT患者每年转为糖尿病的发生率1%-2%。因此,要预防IGT转变为糖尿病,干预越早开始越好,晚了就失去了机会。
另外,大庆研究中的非干预组IGT患者在第8年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有威胁视力的视网膜病变。到了20年的时候,16.2%的人都出现了严重的视网膜病变。而干预组仅有9.2%的人出现了视网膜病变。据中国有1.2亿IGT估算,不进行任何干预的话,20年后会增加万威胁视力的晚期视网膜病变。
3、糖动态;
血糖再狡猾也骗不了它
多年前,如果糖尿病患者担心自己晚上出现低血糖,有可能一个晚上不得安睡不停测血糖。但现在这已不再是个问题。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可以时刻记录人体血糖的波动、变化情况,即使是处于睡眠当中。该系统于年进入中国,医院首先被应用,逐渐向全国推广。
比如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她们的糖耐量试验检测可能都是正常的,被排除在糖尿病之外。但当为其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后,可以观察到,这些患者餐后血糖是有增高趋势的。再比如,轻度脂肪肝患者,用超声还没有超出来的时候,用动态血糖监测还可以发现其夜间血糖是偏高的。
正常人的血糖也是时刻波动的,但这个波动很缓和。应用动态血糖检测系统,只要平均血糖<6.6mmol/L;随机血糖>7.8mmol/L的时间累计24小时不超过4个小时;低血糖<3.9mmol/L的时间累计24小时不超过3个小时;血糖的波动幅度约<3.9mmol/L。
“2型糖尿病的中国特色”一文,这是一个让人眼睛一亮的课题,但读下去却感到味道不对。这篇文章本来应讲“2型糖尿病的中国特色”,但特色没有讲什么,倒是把“严控血糖的”概念强化了,把糖尿病高危人群的概念扩大化了,把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发生的风险普遍化了。
文章开始的两段讲了一个重要的概念,这是中国医疗界、以及中国糖尿病患者应该注意的:即在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使用“糖尿病风险增加组”一词代替“糖尿病前期”,并调整了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数值。大家看到了吧,糖尿病在前期时是不应该称为糖尿病的,应该称为“代谢弱化病”较为合适。当然美国人称“糖尿病风险增加组”也行,意思差不多,但没有说出这一阶段的疾病性质。我们之所以这样讲,不是要把糖尿病的问题缩小化,而是实事求是地反映此时该病的性质。国内医学界喜欢把问题不加细分地扩大化,这也许才是“中国特色”吧。
更严重的是,文章对ADA“调整了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数值”的本质没有讲清楚,甚至反向曲解了其含义。美国人原来的意思是,糖尿病人群没有那么多,血糖控制也没有必要那么严,包括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这一观点可见“美国心肺及血液病研究院”的研究结果,即“严控血糖有害”。而中国的专家们却完全反向理解了这一原则,给出了相反的论证,坚持英国人早期研究的结果,即“严控血糖有益”。于是就得出了曲解的结论:“之所以作调整,是因为有研究发现,即使血糖水平在正常范围内,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仍随血糖升高而增加。”上面这句话如果不加限定人群地说出,会让所有人恐慌!
于是就例举了后面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个举例完全是偷换概念。所谓“糖高危:有可能是血糖正常者”,这里的血糖正常者应是身体不正常的糖尿病高危群体,真正血糖正常者的普通人是不存在糖高危的,否则将人人自危!况且即便是血糖偶尔偏高,也不能就此断定其为“糖高危”群体。不知专家们为什么要把糖尿病问题扩大化呢?
第二个举例讲了“大庆研究”的一些结论,这里面有个前提就是干预的方法问题,是生活干预、行为干预、西药干预、还是中药干预,这里没有谈到。其实不同的干预,其结果是完全不同的。“大庆研究”是糖学界一个著名的研究,但如何解读却见仁见智。作为一般患者只要明确三条结论就可以了:第一是证明了糖尿病前期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又是心脑血管疾病和死亡的高危人群,但是糖尿病是可以预防的。第二,生活方式预防作用长期持久,可持续10年以上。第三,预防糖尿病可能减少心脑血管病和死亡。
第三个举例其实谈了一个检测方法,即糖动态。这与“中国特色”好像不着调。后面谈了一个应用动态血糖检测系统检测血糖时的一个标准。我不知道这个标准到底是针对正常人还是糖尿病患者,但至少糖尿病患者不能按照这个标准,否则糖尿病的康复根本无望!这篇文章到此不了了之地结束了,让人摸不着头绪。
北京白癜风医院北京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