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今的主力产糖省区为广西、云南、广东、海南、新疆,其中以广西规模最大。但是,广东省在中国糖业史上曾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中国内地的首家现代化甘蔗制糖厂,也是在广州诞生的。
广东糖业简史
广东地处热带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霜冻少,特别适合甘蔗生长。远在多年前,广东先民就开始进行蔗糖生产。广东的机械制糖始于民国22年(),当时广东的官僚买办资产阶级从国外购进糖厂设备,陆续建成了市头、新造、惠阳、顺德、东莞、揭阳等6间糖厂,设计能力日榨甘蔗共约吨。民国27年日军入侵华南时,除顺德糖厂勉强维持生产外,其余各厂均遭破坏。抗日战争胜利后,从民国34年8月至年10月广东解放为止的4年间,仅恢复了东莞糖厂的生产。/年榨季全省日榨蔗能力只有吨,年甘蔗种植面积为47.8万亩,产糖7.68万吨,其中机制糖只有2.72万吨。
建国后,广东的制糖工业迅速发展,建设了一批高产、稳产大面积连片的甘蔗基地和有多间大、中、小型相结合的糖厂。最高的/年榨季产糖量达到.22万吨。已形成了从教学、科研、设计、甘蔗种植、生产装备到商业销售等一系列完整体系,曾在全国糖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50年间,广东在新建、改建、扩建的糖厂中除了江门甘蔗化工厂、广州华侨糖厂,湛江广丰糖厂是在兄弟国家的援助下新建的以外,其余的大、中、小型糖厂从勘察、设计、设备制造和建筑安装全部都是自己进行的。广东无论在生产、管理和科技进步方面都曾取得过很好的成绩。广东糖厂在糖分总回收率、能耗、物耗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均居国内首位。广东糖业为满足国内的食糖需求,促进农业产业化和甘蔗资源综合利用的多元化,提供国家财政税收和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支援亚非国家发展甘蔗糖业等方面做出过显著的贡献。
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全国蔗糖重点产区向广西、云南等省(区)转移,广东甘蔗产量逐年减少,生产成本增加。/年榨季通过结构调整,结束了持续4年净亏损历史,全行业实现扭亏为盈,实现利润0万元,比上榨季减亏6.89亿元。年,广东制糖工业共生产食糖91.30万吨,关闭糖厂34户,压减生产能力5.62万吨/日,分流安置职工2.3万人。广东糖业通过转换机制,依靠科技进步,由以糖为主逐步转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同时把综合利用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多层次、全方位发展综合利用和多元产品,开展多种经营,发展第三产业,使不少老企业焕发青春。
上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广东由陈济棠掌握军政大权。他授意省政府制订了一个以广州为中心,建一批现代化工厂的《发展工业三年计划》。这个三年计划中,最初并没有糖厂的位置。但年,岭南大学农学院院长古桂芬向时任广州市长的林云陔推荐了该校教授冯锐,并建议说,蔗糖业或许可以成为广东工业的支柱产业之一。陈济棠很快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且委任冯锐为广东省农林局长,专主其事。
冯锐是广州番禺人,早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以优异成绩考取公费留学美国,获康奈尔大学农业经济学博士。在中国工业史上,他常被称为“现代制糖业之父”。
接下来,广东先后在三年时间内,于顺德、番禺、东莞、惠阳、揭阳等地建成投产制糖厂六座,固定资产总值万美元,日榨量吨。
“六大糖厂”中,位于广州的有番禺的广州市第一蔗糖营造场市头制炼处(后改为广东省营市头糖厂)和新造糖厂。新造糖厂日榨蔗吨,市头糖厂日榨蔗0吨,并附设日产0公升的酒精车间。市头糖厂成为当时中国第一家机制糖厂。当时这批现代化制糖工厂,工艺先进,制出来的白糖通透漂亮,质量极佳。
“六大糖厂”是中国第一批现代化的甘蔗糖厂,也是陈济棠时期广东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有人戏称陈的军队是“吃糖长大的”,陈不以为忤,反而颇有些得意地宣称,要“糖业救国”。
民间制糖先驱
除了“官营”的六大糖厂,上世纪30年代,民营糖厂在广东地区也蓬勃发展起来。广东省档案馆在“广东糖业口述历史”项目中,采访了建国前后曾在广西梧州糖厂、广东顺德糖厂工作的糖业老前辈张鉴堂。据他说,当年在顺德糖厂中曾经有一位德高望重的技术顾问,名叫袁开。
记者经过仔细查考后发现,袁开是中山古镇第一位博士。年,高中毕业的袁开,考入德国彼勒斯留市立大学农学系,获得博士头衔。年至年,他又在海洲创立惠农公司,自任总经理,在龙鳞沙开发荒地,垦植甘蔗。后来又在小榄一带垦荒种蔗。时至今日,不少高产优质良种甘蔗仍源于袁开当年所引进。为了解决甘蔗的销路,他在海洲开办了小型糖厂,引进外国机械,在当地成功首创机器制糖。
中国内地首家机制糖厂,诞生于民国22年()冬,由当时岭南大学农学院院长兼广东省农林局局长冯锐(民国23年为广东蔗糖营造场经理)筹划,向捷克斯可达公司购买市头糖厂日榨甘蔗0吨(含日产0公升酒精车间)的设备。民国23年3月签订建筑工程合约。随后,捷克斯可达公司把设备安装工程转手给美商马克敦桥梁公司施工。同年5月,市头糖厂破土动工,同年12月10日,市头糖厂建成投产。次年5月11日酒精车间开始生产。民国25年3月6日,“营造场”经理冯锐代表当时的广东省政府与捷克驻华南代表杜力、斯可达公司代表吴办农签订“市头糖厂扩建合同”。该合同包括:把制糖设备能力从日榨0吨扩大至吨;增加日产10~15吨方糖设备一套和采用骨炭法生产精炼糖配套设备等。5月19日签订建筑工程合约,次日施工,12月竣工。从此,广东省国营市头糖厂成为中国内地首家从甘蔗直接制成耕地白砂糖、精炼糖、方糖和利用废糖蜜酿造酒精的大型机制糖厂。
活化老糖厂甜了旧时光
广州日报记者文/何瑞琪图/庄小龙
昔日的苏式建筑散发出新的活力。
厂区里还有不少特别的建筑待进一步开发利用。
旧厂房锐变成具有文化生活气息的艺术园区。
旧厂房锐变成具有文化生活气息的艺术园区。
空旷的旧厂房里新修建游泳池,显得别具一格。
空旷的旧厂房里新修建游泳池,显得别具一格。
炽热的阳光下,照亮了树荫一片绿。在广州番禺沙湾镇紫泥堂,安静的午后让人无比慵懒。偶尔间,江边由远及近传来轮船的汽笛声,把时光拉得悠长。
紫泥堂,名字带着油墨香,给这个文化创意园添上悠悠韵味。其实,它的前身是自带工业风的番禺紫坭糖厂。年建成,总占地36万多平方米,是我国自行建设的第一家拥有自动化榨糖生产线的国有企业,最鼎盛时员工多达人。
根据记载,从50至90年代,四个不同时代的厂房相继崛起,饭堂、学校、医院一应俱全。年,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竞争加剧,糖厂关闭,旧厂区被废弃或作为仓库出租。园区已不闻喧嚣声,外墙逐渐剥落,露出钢筋水泥。
“活化”老厂房几乎是每一个城市都要面对的命题。近年来,紫坭糖厂也走向了自己的“重生”之路,而且想象力更丰富:旧大楼改为游泳池,废弃空地变成房车营地,老树嵌进墙内的咖啡厅成为摄影“打卡”胜地,还有多个改建的艺术场所不时带来新展览……各种文化形态和审美风格在这里融汇交织,更为难得的是,许多建筑使用了园区改造时拆卸下来的材料。
当昔日旧厂房逐步焕发出新的活力,人们重返这片土地,成为摄影的秘密花园。烟囱厂房管道,铁轨游船码头,往事在每一个角落呢喃诉说,给镜头带来强烈的冲击感。拍婚纱照的新人、凹造型的模特、带着孩子游玩的家庭,不同的人在历史的细节里找到了不同的乐趣。
紫坭糖厂变身紫泥堂,紫泥堂又将如何演变?时间的脚步不会停下,旧厂房的“活化”过程就有了生命的律动。
糖网小编注: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广东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前沿,传统的蔗糖产业被逐步淘汰,纷纷转型升级!
就连目前国内最大的蔗糖产区--广西,也有糖厂破产转型升级,下面是广西一家老旧糖厂变身为靓丽的旅游度假酒店的案例:
老旧厂房上还保存着当时的标语
老糖厂压榨车间变身为露天游泳池
车间改造的餐厅
煮炼车间改造的酒店大堂
老糖厂的痕迹已经逐渐不在
图文报道详见:一座旧糖厂改造的“糖舍”酒店破旧幻化为神奇
yntw.白癜风诊疗标准北京看白癜风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