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程伟,刘阳,黄璐琦
⊙编辑:小余
生物医药产业作为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一直是北京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近五年平均复合增长率近20%,利润率连续十年全国第一,在“科技北京”行动计划、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年,为推动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北京市政府启动了“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工程”(G20工程),努力为北京培育一个新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支柱产业。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在与疾病长期斗争过程中积累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药产业作为北京的特色优势领域,一直是北京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要组成,贡献了整个生物医药产业18%的产值和利润,已经形成了以同仁堂集团为核心的集销售、科研、生产、医疗为一体的大型国有龙头企业,以及北京以岭、北大维信等一批蓬勃发展的科技型企业。北京的中药产业拥有着丰富的历史底蕴,拥有着享誉国内外的品牌优势,拥有着一批实力突出、特色鲜明、科技含量突出的企业集群。本文分析了北京中药产业现状和特点,给北京未来发展中药产业提出了对策建议,旨在为北京发展中药产业提供一些参考和启迪。
1北京中药产业现状及特点
1.1北京中药产业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利润率增长跑赢全国
年,北京中药制药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亿元,同比增长4.9%;主营业务收入.5亿元,同比增长24.10%;实现利润24.4亿元,同比增长25.8%(见表1)。年北京中药产业工业总产值增长率略低于北京医药工业6.68%,但中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及利润增长率远高于北京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的14.30%和利润增长的19.39%。
总体来说,-年北京中药制药工业基本保持平稳增长态势,主营业务收入复合增长率为24.24%,但低于全国中药制药行业-年主营业务收入复合增长率27.71%的增速;北京中药制药工业利润总额年复合增长率为30.94%,高于全国中药制药工业利润总额复合增长率25.71%的增速(见图1、图2、图3)。
1.2中药产业是北京医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年间,北京中药产业占行业的比重平稳上升,其工业总产值占全市生物医药产业的比重从年的16%上升到年的18%,利润总额占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利润总额的比重从年的12%上升到年的18%(见图4、图5、图6),占比仅次于化药,是北京医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1.3北京中药龙头企业同仁堂集团“一枝独秀”
年,列入统计口径的同仁堂集团4家中药制药工业企业: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同仁堂健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同仁堂制药有限公司,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1亿元,占全市中药行业50%,利润总额16亿元,占全市中药行业66%(图7),是名副其实的北京中药龙头企业。
1.4传统名牌产品占主导地位,大企业大品种引进项目快见成效
年北京中药制药工业销售额1亿元以上产品共17个(见表2),销售收入共46.1亿元,占全市中药工业的32%。北京中药重磅产品仍以同仁堂的牛黄清心丸、大活络丸、安宫牛黄丸、六味地黄丸等十大名牌传统产品为主,而近年来同仁堂健康的冬虫夏草类保健类产品异军突起,迅猛增长。此外,北大维信的血脂康胶囊应属现代中药产品,仍然保持较好的市场份额。随着年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工程(G20工程)的启动,带动了一批国内中药行业领军企业亿元重磅品种项目开工建设。北京以岭药业从河北总部直接转移亿元品种“参松养心胶囊”和“连花清瘟颗粒”在京投产,年销售收入分别达到8亿元和1.2亿元,参松养心胶囊已经成为北京最大的中药单品种;扬子江海燕药业的苏黄止咳胶囊销售收入达3.6亿元。
1.5京外中药企业加大在京投资力度
年,市科委启动了“科技资源招商”专项工作,年市政府启动了“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工程”(G20工程),大大强化了北京生物医药领域的招商和引资工作力度。河北以岭、广东康美、河北神威、湖南天圣、山西振东、甘肃奇正藏药等国内外优秀中药企业,纷纷在京新增和加大投资,成为支撑北京中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年京外中药企业在京投资亿元以上项目12项,总投资金额超过40亿元,主要包括在京设立研发中心、总部或区域总部、生产基地、收购北京药厂等(见表3)。
1.6政府推行“十病十药”项目,打造首都特色中药产业发展路径
年8月,北京市正式发布《首都十大危险疾病科技攻关与管理中医药“十病十药”研发项目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十病十药”项目)。其基本思路是:充分挖掘现有科技成果和民间验方秘方,向社会公开征集名医名方、名院名药(制剂);依托首都中医药丰富的科技资源、人才资源,组织专家严格筛选具有重大开发价值的品种;加强对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健全知识产权利益分配机制;政府主导建立产学研用联盟,实现成果早期转让给企业;整合首都中西医药专家资源协同企业建立研发团队,按照新药研发标准高起点科学循证攻关;实现“十病十药”的产业化,打造“十病十药”品牌,形成首都特色的中药产业发展路径。
北京市科委从年开始设立了“十病十药”专项,充分挖掘名医名方、名院名药(制剂)等,依托首都丰富的中医药资源,筛选具有重大开发价值的品种,同时搭建医企对接平台,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广泛征集、重点突破,产业链和技术链紧密衔接”的官、产、学、研一体的首都中药产业发展路径,开辟具有首都特色的中药产业发展路径。该项目将针对首都十大危险疾病中医药防治具有相对优势的病种,按照我国中药新药研发的标准,用五年左右的时间,争取获得6~10个中药新药证书并实现产业化。目前已经支持北京五和博澳医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桑枝总生物碱片”、北京神威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医院“塞络通胶囊”、扬子江药业集团北京海燕药医院“感冒双解方”、北京悦康凯悦制药有限公司“残黄片”与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北京红太阳药业有限公司与中医院“糖网明目颗粒”、北京首医院“青紫消斑颗粒”等品种。
2北京发展中药产业的机遇
2.1市场需求带来的机遇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而中医药“简、便、廉、验”的优势和“治未病”的养生保健功效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也为中医药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前景广阔的市场。国内现有非处方药多种,年销售额多亿元,其中,中成药占70%以上。随着人们对健康重视程度的提高,国内对中医中药及相关产品与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特别是占人口总数60%的农村,目前人均用药消费水平与城市相比仅为1∶7,市场潜力巨大。
2.2政策支持带来的机遇
近期,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年)》;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有关部门也相继制定和启动了中医药发展的规划与措施;北京市委、市政府把生物医药产业确定为首都经济新的增长点。北京市人民政府也出台了《关于促进首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和《北京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并明确提出了培育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支持中药创新体系建设等促进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相关政策与措施将为北京中药产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3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带来的发展机遇
国家大力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对京津冀三省市中医药事业发展带来难得机遇。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中医药事业在全国中医药事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应抓住发展机遇,加强京津冀三省市中医药沟通合作,最终实现三省市中医药协同发展。
3对策与建议
3.1充分用好首都中医药科技资源
北京拥有中国最好的中医药科技资源,聚集了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北京中医药大学等优秀的中医药科研机构,北京应统筹用好这些科技资源,设立政府财政资金引导,企业为主体投入的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基金,鼓励北京中药企业加强与院所合作,支持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强化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3.2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业
北京正在进行基于首都功能定位的产业结构调整,今后发展工业将受到极大的限制。年5月份,国务院发布《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年)》,这是我国第一个关于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的国家级规划。北京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业优势明显,具备以中医药健康服务业长足发展驱动整个医药产业转型跨越发展的基本条件。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与北京优势行业如养老、康复、旅游、文化、教育、金融等相关行业进行融合发展,发展空间巨大。中医药健康服务业产业链长,涉及面广,需求明确,市场空间大,顺时应势,加快培育和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业,成为北京医药产业新的增长点。
3.3积极发展成长性良好的传统医药保健产品
在“十三五”期间,北京应树立“大中药产业”的发展观,重视传统中医药在预防、保健等领域的产品开发和市场推广,以现代中药为核心发展生命健康产业,并拓展生命健康产业的新领域,包括中医药养生领域、药膳、草本饮料及中药化妆品等领域,大力提升中药保健品生产和销售的规模,使我市中药产业领域出现新的增长点。
3.4借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实现中药产业的大发展
京津冀中医药协同发展既是贯彻落实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具体举措,也是服务新的首都经济圈、提升区域中医药事业发展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必然趋势,意义重大。中药产业京津冀协同发展,要打破区域、属地限制,需要在国家层面的统一协调,尽快建立领导机构和协调机制,制定发展规划,对京津冀中医药协同发展给予宏观指导和科学决策。充分考虑京津冀三地中医药发展的承载能力,统筹考虑京津冀中医药发展规划,科学合理配置中医药资源,强化供给能力和需求条件的约束,推动京津冀中医药服务升级和空间布局的调整。
3.5以同仁堂等龙头企业为抓手,推动北京中医药产业跨越发展
以同仁堂、以岭等为代表的国有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应在北京中药产业发展中起到引领作用,成为整个中医药行业的领跑者。建议:
(1)提升同仁堂集团实现中药现代化的水平。在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建立现代中药研发体系,完善新药研发技术平台,攻克有效成分提取技术、中药制剂制备技术、质量控制技术等关键性共性技术方面有所突破,并研究开发一批具有明显中医药特色与优势的现代中药产品。
(2)加快同仁堂集团国际化进程。要充分利用同仁堂海外的优势资源,全方位的实现同仁堂中药国际化目标,特别是要在以药品身份进入欧美医药主流市场方面有所突破。
(3)实施品牌战略,发挥同仁堂中药产业龙头企业品牌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形成产业集群品牌。通过实施产品名牌战略,发展传统中医药,提升中药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在培育5~10亿元重磅品种方面有所突破。
(4)抓住国企改革机遇,完善僵化的管理体制和营销体系两大短板,同仁堂将迎来发展新契机。
3.6积极支持一批具有特色的现代中药企业做大做强
积极扶持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现代中药企业做大做强,培育北京中药产业的新增长点。在政策和资金上要重点支持:
(1)列入北京市生物医药跨越发展“G20工程”和中关村“十百千工程”重点培育的现代中药企业;
(2)被评为国家或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或入选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的现代中药企业;
(3)有国家一类新药或有特色专利中药新药的现代中药企业。
3.7立足北京科技资源优势,吸引优秀中药企业来京发展
自年市科委开展“科技资源招商”工作以来,一批优秀企业来京发展。中药领域吸引了江苏扬子江药业、以岭药业、康美药业等企业来京建立总部和区域总部,成为北京中药产业规模和增量重要贡献者。因此,北京应继续以“资源”为中心,有针对性地开展“邀商”行动,对国内重点中医药企业情况进行梳理和分析,以国内中药“百强”企业为目标,以非经济中心城市为重点,结合企业发展情况,吸引其来京发展建立总部、研发中心、营销中心等。
3.8在对产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政策上有所突破
政府部门在政策、信息、资金、技术、人才、培训、管理等方面给予的指导和支持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支撑。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在北京中药科技创新、转让、成果产业化、重点发展的新药品种等方面制定一些对企业实用的鼓励政策。特别是当前国家现行的药品招标采购、药品降价以及进入医保目录等政策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医药产业的发展,企业反映十分强烈,建议在省市职权范围内的政策上有所突破。
(1)以北京中药产业的重点企业、重点品种、创新品种和名优品种为突破口,经市政府有关部门推荐并联合审定后,直接纳入《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和《北京市自主创新产品目录》,并推荐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及《国家自主创新产品目录》,使《北京市医保目录》中北京企业品种数量得到明显的提高。
(2)在北京市药品招标采购中推行质量优先原则,对于纳入集中招标采购目录的药品,医疗机构必须按药品购销合同明确的品种、价格和供货渠道采购药品,不得再同中标企业进行价格谈判以扩大折扣让利幅度,不得擅自采购非中标企业的药品。市属区属医疗机构、政府投资项目,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本市重点企业的重点品种、创新品种和名优品种。
参考文献:略。
[本文来源:《中国现代中药》年2月第18卷第2期,由中药大品种联盟(BBTCML)编校整理发表,转载请注明。]
重要小贴士“中药大品种医院联盟联合高峰论坛”将于年11月26-27日在北京召开,汇聚临床、科研、市场的力量,探求转型期的中药品种趋势与突破!
医学家、科学家、企业家都来了,你还不来吗?
了解论坛详细信息及报名直接点击文章最下方阅读原文
合作及联系方式
;-
邮箱:consult
bbtcml.治疗白癜风的药白癜风治疗需要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