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经发展成为阿斯利康全球第二大市场。当年,从江苏省无锡市起步,阿斯利康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无锡和泰州供应基地,已成为阿斯利康全球战略性供应基地。
文
《中国企业家》记者李艳艳李秀芝
编辑|李薇
头图来源
被访者
11月10日,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圆满落下帷幕。本次共迎来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会,多家企业参加企业展,超过50万名境内外专业采购商到会洽谈采购,展览面积达36万平方米。
“进博会为世界各国、海内外企业提供了一个交流、展示、开展合作的开放性平台,为各行各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国际业务及中国总裁王磊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表示。
阿斯利康已连续两次参加进博会。作为一家大型跨国制药集团,阿斯利康于年进入中国,在华已累计投资超过10亿美元,研发投入达15亿美元,进口额逾亿美元,在呼吸、心血管、肾脏、代谢、肿瘤和消化等主要疾病领域,累计引进了逾30种全球高品质创新药物以及先进的技术和生产设备。
中国已经发展成为阿斯利康全球第二大市场。当年,从江苏省无锡市起步,阿斯利康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无锡和泰州供应基地,已成为阿斯利康全球战略性供应基地。位于无锡的中国物流中心,是阿斯利康亚太区第一个独立配送中心。
此后,阿斯利康借助无锡的物联网发展环境,在无锡成立并运营阿斯利康中国健康物联网创新中心,打造了诊疗一体化全病程管理解决方案。阿斯利康还与国投创新合作,在无锡成立了迪哲(江苏)医药有限公司。今年9月,阿斯利康与无锡市共建的无锡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园开园,力图打造一个世界级生命科学产业集群。
本届进博会期间,阿斯利康宣布与上海市政府的战略合作全面升级,现有阿斯利康上海研发平台将升级为全球研发中心,提升中国在全球新药开发网络中的战略地位。
“我们非常看好中国的创新环境,希望这一全球研发中心,今后不仅参加国际研究,更主导全世界的研究。我们的目标是‘在中国,为全世界’。”王磊对《中国企业家》称,“阿斯利康致力于成为一家中国本土型跨国公司,它已经做好了准备。”
以下为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国际业务及中国总裁王磊接受《中国企业家》(以下简称“CE”)采访的部分内容(有删减):
制药公司拥抱黑科技
CE:阿斯利康去年参加首届进博会的收获如何?
王磊:在首届进博会上,阿斯利康与意大利制药企业赞邦集团签署合作,获得了呼吸疾病领域吸入用溶液剂药物“富露施”的进口经销权。如今,“富露施”被超过20个国家的患者使用。预计到年底,该产品的进口额将达到一亿美元。
借助首届进博会,阿斯利康还展示了与珐博进(另一家医药公司)合作的创新药“罗沙司他”。这款药在年12月获得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上市批准,年正式上市。它实现了三“首”突破:首个采用全球创新氧感知通路机制HIF(低氧诱导因子)、首个中国本土孵化、首个率先在中国获批的国际首创原研药。今年,它也在第二届进博会阿斯利康展台上亮相了。
此外,阿斯利康在首届进博会上展示的创新方案更是在全中国落地,如消化道肿瘤防治中心已在30省启动消化道早癌筛查项目,筛查人数达余人;中国胸痛中心已落地全国家医院;智能雾化中心已落地家,儿童雾化室落地余家;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已获得全国医院响应,共有家医院获得认证。还有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前列腺癌诊疗一体化中心、肺癌诊疗一体化中心、智慧社区慢病管理中心等都已在多个地区落地。
CE:阿斯利康今年在进博会上展示了哪些成果?
王磊:在今年的进博会上,我们引进的全球重磅药物“令泽舒”,预计将惠及中国至少万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
面向心血管、肾脏、呼吸、药学、妇科肿瘤、县域医疗领域,阿斯利康带来了六大创新诊疗一体化及全病程管理解决方案:心脏康复中心、慢性肾脏病全程管理中心、咳喘管理中心、中国药学创新中心、女性肿瘤防治一体化中心和智惠医共体。
借助VR、情景模拟等方式,我们展示了依托物联网、大数据、5G、AI等技术赋能智慧健康的最新创新实践:比如早期肾损伤检测机,通过美国FDA审批的筛查黑科技——ITBra,还有一辆模拟肿瘤筛查车和一辆慢病筛查车。
CE:在人工智能方面,阿斯利康有什么具体的探索和实践?您认为,人工智能将如何影响制药行业的发展?
王磊: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高新科技的发展,深刻影响着医药产业,并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作为一家创新驱动的全球生物制药公司,阿斯利康正致力于将先进技术融入药物研发以及创新医疗解决方案。
我们已经建立或即将建立多个开放创新平台(如AI创新中心、中国健康物联网创新中心、无锡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园),携手跨界合作伙伴共同探索如何利用这些创新技术,为患者创造全病程管理解决方案。
本次进博会,我们展示了多项通过开放创新平台发展引进的由AI赋能的智慧医疗技术。比如:
移动肿瘤筛查车配备了车载低剂量螺旋CT机,配合AI读片和5G技术,可快速给出检测报告和治疗意见;5G网络及内镜AI辅助诊断技术,医院乃至偏远地区医疗机构也能有效进行消化系统疾病的准确鉴别诊断;呼吸慢病智能AI随访技术,采用科大讯飞智能AI技术随访呼吸慢病患者,了解患者疾病控制情况,提醒患者复诊;基层代谢一体机,可完成多项基础筛查,结合智能糖网筛查,通过AI快捷判别糖尿病患者眼底病变状况,形成大数据预警;瑞宁预糖使用AI建模,能预测未来三年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CE:您如何评价进博会带来的效应?
王磊:进博会为世界各国、海内外企业提供了一个交流、展示、开展合作的开放性平台,为各行各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
“在中国,为全世界”
CE:阿斯利康入华多年有什么观察?在中国的整体投入怎么样?
王磊:阿斯利康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广阔市场和持续增长的中国经济,入华26年,我们已累计在华投资超过10亿美元,在华研发投入超过15亿美元,在华累计进口额逾亿美元。已将30多种全球创新药物引进中国,同时正在通过自主研发与合作开发推动11个本土原创新药研发项目。
CE:这11个本土原创新药有什么案例?
王磊:比如,我们与和记黄埔合作,进行创新型靶向肿瘤药物“沃利替尼”在全球范围内的开发、审批和销售;和药明康德成立合资公司,从事炎症及自体免疫疾病药物“MEDI”的开发和商业化;与国投创新合资成立迪哲医药,目前拥有7个在研新药,等等。
CE:阿斯利康从无锡起步的契机是什么?
王磊:江苏省历来是改革开放的高地之一,也是创新发展的排头兵。江苏用先进的理念、优惠的政策和创新的环境,成为国内外资本投资与各行业发展的理想之地。
年,阿斯利康在江苏无锡注册,正式进入中国。在无锡市以及江苏省的支持下,我们持续加大对当地的投入,并受益于当地蓬勃的发展。
随后我们投入使用的无锡和泰州供应基地,已成为阿斯利康全球战略性供应基地。位于无锡的中国物流中心,则是阿斯利康亚太区第一个独立配送中心。
我们还与无锡高新区政府签署健康物联网战略合作,并借助江苏无锡的物联网发展环境,在无锡成立并运营阿斯利康中国健康物联网创新中心,携手跨领域合作伙伴,以江苏为原点,打造了创新诊疗一体化全病程管理解决方案。
我们更是与国投创新合作,在无锡成立了迪哲(江苏)医药有限公司,用创新模式推动中国医药研发的进步。
今年9月,我们与无锡市合作共建的无锡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园正式开园。我们期待未来在园区汇聚更多海内外创新力量,打造一个世界级生命科学产业集群。
CE:这个无锡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园,现在有什么落地成果或计划吗?
王磊:无锡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园,是阿斯利康全球创新孵化理念在中国大陆的首次落地,覆盖药物研发、器械、诊断、数字化等产业要素,旨在为中国患者提供全病程管理创新解决方案。
从年3月宣布启动至今,不到半年就吸引了首批10家创新企业入驻,包括泰格医药、欧姆龙-日本、善觅-中国香港、SemanticHub-俄罗斯、晴空医疗-英国、Abcodia-英国、Tricog-印度、心诚镁行动医电-中国台湾、SAS-美国、多宁生物。
园区与俄罗斯斯科尔科沃创新中心达成了姐妹园合作协议,并与3家海外行业协会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包括印度国家软件和服务企业协会、英国生物产业协会、香港创新医疗学会。预计在3年内,创新园将吸引超过50家创新企业入驻。
进博会期间,创新园也达成了众多新的合作意向。首批入驻企业,如印度的心安医疗科技公司(Tricog)和俄罗斯的声曼和信息技术有限公司(SemanticHub)正式领取了营业执照;中国香港的再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Novoheart)和英国九康全球有限公司(Ninehealth)与园区签署了入驻协议;澳大利亚贸易与投资委员会(AustralianTradeandInvestmentCommission)也与创新园签署了合作意向书。
CE:阿斯利康也在上海设立了全球研发中心总部,这项计划进行得如何?
王磊:进博会期间,聚焦新药研发、人工智能医疗、大数据整合服务等领域,我们宣布与上海市政府的战略合作全面升级。现有阿斯利康上海研发平台,将升级为全球研发中心,将提升中国在全球新药开发网络中的战略地位,发挥其在早期研发、全球准入等领域的核心作用。
这一战略转型,将助推更多本土及全球新药在中国进行早期开发及孵化。我们非常看好中国创新环境,希望这一全球研发中心,今后不仅参加国际研究,更主导全世界的研究。我们的目标是“在中国,为全世界”。未来五年内,这个中心的科研人员也会从现在的人扩容至上千名。预计会有5个甚至20个创新药物,从中国走出去。
CE:中国的药品一致性评价和带量采购政策,对阿斯利康有什么影响?
王磊:4+7带量采购等相关政策的目的,在于提高药品可及性,提高用药安全,降低患者负担。这样的举措,体现了中国政府对国民健康的持续重视。我们支持并响应,积极参与了医保谈判,易瑞沙、泰瑞沙等药纳入医保,易瑞沙进4+7带量采购名单。
CE:现在在阿斯利康的全球战略布局版图中,中国区市场的地位如何?
王磊:中国已经发展成为阿斯利康全球第二大市场,无论在科学研发、生产运营还是商业创新上,都在阿斯利康全球版图上,日益显现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CE:阿斯利康致力于成为一家真正本土型跨国公司,将从哪些方面来实现?
王磊:首先,依托全球资源,助力中国本土研发。前面提到,阿斯利康成立了迪哲医药等专注中国的研发平台。目前阿斯利康通过自主研发与外部合作,积极推动了11个中国本土原创新药的开发孵化。
其次,持续拥抱创新与合作。本届进博会第二天,阿斯利康将现有上海研发平台升级为全球研发中心,并在上海成立AI创新中心。未来,阿斯利康全球研发中心和中国AI创新中心,将与中国健康物联网创新中心、无锡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园等平台一起,聚力长三角地区,推动中国本土科研创新的进一步发展。
最后,赋能基层,布局下沉。今年9月,阿斯利康在北京建立了中国北部总部。本届进博会上,阿斯利康宣布分别将在成都、广州、杭州,成立西部、南部、东部三大区域总部,形成以上海的中国总部+四大区域总部的在华发展新格局。各区域总部将分设商业创新中心,并将于近期分别引进面向肿瘤、高钾血症、慢阻肺等疾病的全球创新药物及治疗方案。
进博会期间,阿斯利康亦与中金资本宣布将共同设立医疗健康产业基金,融资规模预期将达到10亿美金。该基金将加速推进中国医疗资源优化整合,海外创新引进和本土创新孵化。
本文为中国企业家杂志原创,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