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伴读君来源:睡前伴读(svipcc)
-01-
“瓶子里不会是尿吧”
“笑死,快喝快喝快喝!”
“要喝就喝,矫情什么?”
10月14日晚,在刷屏的起哄声下,一位女孩在镜头前将一杯“敌草快”一饮而尽。
这,是一种和百草枯相同作用的农药。
女孩名叫“罗小猫猫子”,拥有70万粉丝。她的主页里,满屏都是青春洋溢的模样。
可她,也是一名抑郁症患者。
“这可能是我最后一条视频了,我得抑郁症很久了,医院住了两个多月了。”
“这是盖了公章的,我是抑郁症患者,不是你们口中假的抑郁症。”
因情感问题患上的抑郁症,却被说成是作秀,在最后一条录制的视频里,她曾预告了自己的死亡。
看客们却涌入她的直播间,他们辱骂、怂恿,只想看女孩的笑话。
女孩在一片起哄声中喝下了那杯农药,接着关掉了直播。
最终,女孩抢救无效去世,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5岁。
“真正想自杀的人是不会开直播的,他是在求救。”
“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和过去、和人生和解,生活在春天里的人不会真正理解。”
女孩去世消息下的这两条评论,让人如鲠在喉。
这个被抑郁症折磨了许久的女孩,原本对这个世界存有一点希望,想接纳一点善意和救赎,却被人狠狠地推了一把。
没有人能体会,那些污言秽语,对于一个抑郁症患者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她决心离开的时候,究竟是何等的无助和失望?
-02-
关于抑郁症,我们到底还有多少误解?据统计,中国抑郁症患者已达万,每年20万人因抑郁自杀。但抑郁症患者的就医率仅为20%。这意味着,在你身边的每45个人里,就有3个人是抑郁症患者,其中至少有一个人有自杀倾向。而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并没有被人发觉生了病。在很多人眼里,自闭、蓬头垢面、行为怪异、敏感脆弱才是抑郁症患者该有的样子。其实不然。抑郁症患者在人前多乐观开朗,侃侃而谈。只有一个人的时候,他们才会卸下面具。只有他们自己看得到,那个年轻的身体里住了一个瘫痪的老人,他不断否定自己,质疑世界。他们不是没有呼救过,只是人们总是笑着说:你还抑郁啊,那我岂不是更要抑郁了?别矫情了,睡一觉就好了。你就是太年轻了,想开点就行了。“没人觉得我病了,他们只是觉得我想太多了。”他们一边自我安慰,一边却陷入更深的泥沼,任由自己被绝望与痛苦不停拉扯。我为什么要醒过来。不想吃饭,好累。不想穿衣服,好累。我就是个废物,我一无是处。没有人爱我吧,愿意理我的人都很牵强吧。......最后,他们整夜失眠,对疼痛极其敏感。抑郁症像幽灵一般,摧毁他们的意志,再吞噬他们的身体。正如《我在精神病院抗抑郁》一书中形容的:“抑郁症是死神的唾液,它能溶解你所有的精力和希望,让你在肮脏、粘稠的泥淖中沦为绝望感的囚徒。”每个抑郁症患者都曾在生死的悬崖边徘徊,有些人被逼到尽头,退无可退,只有死,才能与这个世界和解。而活着的人,每一分钟在苦苦自救。对于他们来说,活着,已经是一场酷刑。-03-史铁生曾在《务虚笔记》里说过:“一个真正想死的人,不会再计较人们说什么。一个拿死说来说去的人,以我的经验来看,并不是真的想死,而是...”“而是什么?”“而是还在...还在渴望爱。”金门大桥,全世界著名的“自杀圣地”,巡警凯文却在这挽救了多条生命。一次,他发现桥上一名年轻人想要轻生,年轻人却立马翻过栏杆,站在悬空的钢管上。在之后的一个半小时里,凯文没有过多的劝解,只是安静地站着,听年轻人倾诉他的抑郁与绝望。最后,在那个夜晚,年轻人决定从护栏那边回来,活下去。后来凯文问这个年轻人:“是什么让你回来,并且再给希望和生命一次机会?”年轻人回答了五个字:“因为你听了。”你看,陌生人的一份善意,一次短暂的倾听,就足够让他们得到一次救赎。看过一部电影叫《我的丈夫得了抑郁症》。髙野干男在在网络公司从事售后工作,是典型的日本上班族。因为工作的压力和高度的精神紧张,髙野干男得了抑郁症,他开始失眠、哭泣、没食欲.....他似乎什么都做不了了。上司不理解:“工作那么忙,大家差不多都抑郁了,别发牢骚了。”反而是妻子晴子,在发觉丈夫得了抑郁症后坚决要他辞职休养:你不辞职的话,我就和你离婚。髙野干男大哭着说自己特别没用,晴子却回答:“做不了的事就别干了。痛苦的话,就不要努力了,无论多么痛苦艰难,都不努力了。”后来,晴子陪丈夫外出,她才发现电车是那么挤,汗粒的味道充斥每个角落,令人作呕。那一刻,作为家庭主妇的她终于体会到,从未休假准时通勤的丈夫到底有多不容易:“电车这么挤,这么多年你可真能忍啊,从明天起就不用坐了,真的辛苦了。”结果,听完妻子这句话的髙野干男,在众目睽睽下失声痛哭。“你真是这样想的吗?谢谢你”。小心翼翼藏下的委屈和压力,终于因为妻子的理解,得到了释放。你看,比起说教、劝慰,抑郁症患者更需要的,不过是一个敲开心门的人,是倾听和陪伴。-04-如果你正在被抑郁症困扰,我想告诉你,它并不丢人。活着,就值得骄傲。如果你身边有抑郁症患者,请不要对他们冷嘲热讽,别做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如果可以,多一分的理解、倾听,多一个拥抱。因为,陪伴永远是最好的良药。如果你丧失了生活下去的动力,请你哪怕在最后,也要打这通电话——-(心理危机干预热线),你永远不会是一座孤岛。转发+“在看”,让你身边更多人看到:“嘿,留下吧,别轻易离开,我永远陪你。”-END-*作者:伴读君,每一次翻阅,都是一场久别重逢,每晚九点半,我们相约在睡前伴读(ID:svipcc),只为温暖你的睡前时光,转载请联系授权。*图片来源:花瓣网、堆糖网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