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医学界临床药学频道(转载已获授权)
年7月20日,国家卫健委办公厅颁发《关于持续做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强抗菌药管理,做到精准用药。各医疗机构也加强了对抗菌药使用适宜性的审核,今天界小药也通过两个医嘱,和大家一起讨论下抗菌药的选择。话不多说,先看病例:■病例1.患者,女,48岁。因近1个月经量增多,伴痛经加重2天入院。腹部彩超示:子宫腺肌瘤并子宫肌瘤可能。2天后,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术前头孢他啶皮试阳性。医师拟给予阿奇霉素联合奥硝唑,预防切口感染。临床药师审方后建议,换用硫酸阿米卡星注射液0.4g,每日1次,静脉滴注;甲硝唑注射液0.5g,每8小时1次,静脉滴注。预防用药时间为24小时,医师接受临床药师的建议。7天后,患者未诉特殊不适,腹部切口愈合良好,给予出院。01阿奇霉素能用于伤口感染?(1)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属于Ⅱ类切口,可能的感染菌为革兰阴性杆菌、肠球菌属、B组链球菌、厌氧菌,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一般选用一、二代头孢+甲硝唑,或头霉素类。对于Ⅱ或Ⅲ类切口的妇产科手术,如果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可用克林霉素+氨基糖苷类,或氨基糖苷类+甲硝唑。(2)阿奇霉素属于大环内酯类抗菌药,其作用机制是与敏感菌的50S核糖体亚单位结合,阻碍细菌的蛋白质合成,为速效抑菌剂。根据《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指南()》,预防切口感染抗菌药物的选择原则:应选择相对广谱、效果肯定(杀菌剂而非抑菌剂)、安全和价格相对低廉的抗菌药物。阿奇霉素属于抑菌剂,一般不用于手术切口感染。奥硝唑和甲硝唑均可用于厌氧菌感染,但甲硝唑价格较低,可优先选用。(3)氨基糖苷类药均具有神经肌肉阻滞作用,不宜与其他神经肌肉阻滞剂同用[1]。林可酰胺类抗菌药有神经肌肉阻滞作用,应避免与其他神经肌肉阻滞剂合用。但对于β-内酰胺类过敏患者,联用克林霉素+氨基糖苷类仍存在争议,这也可能是医师未选取氨基糖苷类的原因。■病例2.患者,女,82岁。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尿频、尿急、尿痛、发热1天。诊断:2型糖尿病、尿路感染、高血压3级(极高危)。处方:胰岛素注射液,每1小时4IU,泵入,降糖治疗;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47.5mg,每日1次,口服;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2.5mg,每日1次,口服,降血压;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0.4g,每日1次,静脉滴注,抗感染治疗。第5天,患者无发热,尿路刺激症状缓解不明显;血培养结果阴性;尿培养结果为大肠埃希菌,菌落数>CFU/ml,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唑肟、庆大霉素、亚胺培南敏感,对四环素、克林霉素、环丙沙星、头孢唑林、哌拉西林、复方磺胺甲恶唑耐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临床药师建议:停用盐酸莫西沙星注射液,加用注射用头孢唑肟钠2.0g,静脉滴注,每12小时1次。3天后患者尿频、尿急、尿痛症状明显缓解,复查血常规正常,尿常规脓细胞阴性、白细胞个数为0。02尿路感染的糖尿病患者,为何停用莫西沙星?(1)复杂性尿路感染的病原菌主要是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和表皮球菌等,推荐应用的抗菌药有喹诺酮类(患者近期未用过的)、β-内酰胺酶抑制药的复合制剂、第二代或第三代头孢菌素、磷霉素或氨基糖苷类、碳青霉烯类等。(2)本例患者为老年女性,有糖尿病。由于糖尿病患者长时间处于高血糖及胰岛素抵抗状态,患者生理防御功能下降,肠道微生态失调,正常菌群容易出现定位转移导致内源性感染,使得暴露于细菌的机会增加,从而反复发生尿路感染。近几年由于喹诺酮类药的不合理使用,导致细菌对其耐药较高,大肠埃希菌对氟喹诺酮类耐药率达50%以上。莫西沙星批准的适应证并不包括泌尿系感染。另外,莫西沙星在尿液中的浓度较低,仅有20%经肾脏排泄,因此,莫西沙星不适宜治疗泌尿系感染[2]。尿路感染应选择主要经肾脏排泄的抗菌药,头孢唑肟对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奇异变形杆菌等肠杆菌有强大抗菌作用;24h内,80%以上的头孢唑肟以原形的形式经肾排泄,在尿液中药物浓度高,可有效控制泌尿系感染。(3)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发布的第11、24和35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对加替沙星引起血糖异常等不良反应进行了警示,并指出该药禁用于糖尿病患者;同时还指出,洛美沙星、莫西沙星、氧氟沙星等喹诺酮类药物引起血糖紊乱也有报告。氟喹诺酮类药物致血糖紊乱多见于糖尿病患者,老年特别是高龄也是高危因素。在给予患者使用有致血糖紊乱倾向的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尤其加替沙星和左氧氟沙星时,应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恶心、呕吐、心悸、出汗、面色苍白、饥饿感、肢体震颤、一过性晕厥等血糖降低表现,警惕上述血糖紊乱症状可能是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类反应。一旦出现类似症状应立即进行血糖检测,并及时采取对症和对因治疗措施,避免酿成严重药害事件。03该如何选择抗菌药?选用抗菌药物一般原则:1.诊断为细菌性感染,方可选用抗菌药物。缺乏细菌感染的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不应选用抗菌药。2.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应该先留取相应标本,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3.危重患者在未获知病原菌及药敏结果前,可根据患者情况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并结合当地细菌耐药状况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后,对疗效不佳的患者调整给药方案。4.按照药物的抗菌谱、药动学和药效学(PK/PD)选择用药。5.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品种选择: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给药剂量:按各种抗菌药物的治疗剂量范围给药。
给药途径:轻症感染可接受口服给药者,应选用口服吸收完全的抗菌药物,不必采用静脉或肌内注射给药。重症感染、全身性感染患者,初始治疗应予静脉给药,以确保药效;病情好转能口服时,应及早转为口服给药。
避免将供全身应用的品种作局部用药。
5.合适的给药次数和疗程。参考文献:[1]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版)。[2]盐酸莫西沙星注射液说明书。▼有件事麻烦您:便于文章第一时间推送给你,麻烦您在订阅号列表长按我们将“护士网”设为“星标”。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