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年前,一个怀揣梦想的打工仔从长葛出发;
21年后,一个名副其实的“白糖大王”在郑州崛起;
……
从一个只有小学学历的毛头小子,到敢想敢干的企业家,50岁的张志勇用36年的坎坷经历完成华丽转身。在他身上发生过的很多曲折故事,现在看来几乎不可思议,但却真实诠释了一段白手起家的创业传奇……
“做生意,要有一个宗旨:信用比生命都珍贵。”
“无论遇到啥事,胆要大,心要细!”
“骗一个人,就是骗一群人,(你)一定良心难安。”
……
在老城镇岗张村,有这样一个人,创业二十多年,一直坚信自己的信仰。
他就是老城钢材物流园董事长张志勇。6月19日,小编见到了张志勇——今天的创业故事主人公,50岁,老城镇岗张村人。在大家眼里,他为人低调、朴实,缺少一点生意人的精明。熟悉他的人知道,这些话张志勇常挂嘴边,也许这就是他的成功秘诀。
□传奇经历
一把菜刀保住了元生意本钱
也许,年少时,父亲就抱有期许,他的名字里有“志”,也有“勇”。
然而,每每提起过去,张志勇都忍不住泪流满面:“那时候的日子过得太难了,父亲走得早,一个毛头小子,没人管,也没人问。”
13岁辍学,他跟着建筑队打工,每天只能挣5毛钱,“别说零花钱,连吃饭都顾不住”;
14岁,又跟着亲戚在兰州卖起了冰糕,收入并不理想,坚持了一年;
回家后,在增福庙乡机械厂,当了机械加工工人,干了两年;
17岁,父亲去世,他又在长葛毛纺厂当了6年的锅炉工;
……
兜兜转转,日子过得很辛苦。“家里一贫如洗,每天忙忙碌碌,却连家都养不起。”张志勇说,由于实在供不起孩子的奶粉钱,他开始干最苦的活,挣最累的钱。
在岗张村周边的楼板厂里,张志勇白天和水泥、倒楼板,晚上跟车送楼板。“那时候太难了,为了挣钱,白天干一天,晚上忙一夜,一天连轴转。”张志勇哽咽地说,最累的活儿是“装卸”——一块楼板斤,一人一头,两个人硬生生地来回抬。
干了一段时间,他发现了一个商机——当时,村子周边楼板厂多,如果买来钢筋做“拔丝”,一定赚钱。于是,张志勇来了劲,跟朋友借钱——从焦作、洛阳等地拉回钢筋,简单加工后再卖给预制场,中间赚差价。
对于这段经历,张志勇至今难忘一件事——一把菜刀保住了元生意本钱。
这件事发生在洛阳。张志勇和一个朋友随身带着从村里借来的元钱去进货——拉钢材。不巧的是,刚下车就被几个陌生男子盯上了。“一开始是两个人跟踪,后来多了三个,一直跟着我们,直到在宾馆住下。”走南闯北的经验说明,张志勇这是遇上贼了。
宾馆服务员登记时,张志勇留意了一下,隐约中听到他们的对话——“刚过来的那俩人住哪个房间?”……
为了保住口袋里的本钱,张志勇故意外出,在大街上买了一把菜刀揣进怀里。
“你再开一间房住下,钱我拿住,钱丢了,我肯定还不起,活着也没脸再回去,如果他们敢抢,我就拼命!但我们要留一个活口回家报信。”于是,张志勇又给朋友开了一间房,自己单住一间,手里握着刀,一夜无眠。
不过,最终那一夜什么也没发生。
“所幸,坏人被镇住了,没敢动手。”张志勇说,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还有一件事:年,从禹州拉回来一批钢材,到家后手里已经没有余钱,连运费都没法给司机结清。咬咬牙,他硬是找朋友凑了元钱,“为了借到钱,他在朋友家蹲到夜里十一二点”。对张志勇来说,借钱很难,但还不是最难。“最难的是,有一次在郑州二里岗仓库运钢材,本来跟装卸工说好了装车,可是,天突然下雨了,人家(工人)不干了!”一边是买家催货,一边是工人怠工,张志勇一时犯了难。
“当时真没法儿,等雨停了再装,可是要赔给买家几百元的误工费!”情急之下,张志勇脱了汗衫,一把扛起了钢筋盘……一趟一趟地往货车上装。每盘钢筋都像蛇一样盘成一圈一圈,一盘则重达公斤,张志勇咬着牙一口气装了10吨。看着雨中的丈夫,妻子李喜英则在一旁泪流满面。
谁的成功都不是偶然,正如张志勇所言,哪一个企业家的成功都不是靠捡了一麻袋钱,而是靠一次次挫折累积起来的。
白糖起家
“因为薄利多销,白糖市场逐渐被做大。开始的时候,河南全省的白糖交易规模2万吨左右,后来,张志勇一家就可以达到每天多吨,一年轻松破10万吨。”
干了三年钢材加工,到90年代,长葛农用三轮车红火起来。27岁的张志勇又搞起了三轮车厂:“当时是家庭作坊式,占地1亩多,除了焊架子做配套,还做整车生产。”
让人意外的是,张志勇注册了“强马三路车”商标,最红火的时候,一天可以卖50台,一台左右。不过,随着三轮车市场的不断壮大,一些弊端和乱象也开始逐渐凸显,三轮车行业开始走下坡路,企业经营也越来越困难。
企业不行了,张志勇却没有停下,因为在郑州的一家人生计还要靠他。于是,他离开长葛,去了郑州。
去郑州后,张志勇花了一年时间找工作,最终一无所获。迫于谋生,妻子就去路边卖气球,一天只赚几块钱,勉强糊口。
经朋友介绍,张志勇最后选择了卖白糖。
刚进入这个行业时,张志勇完全是个“小白”,什么都不懂。“别说卖(白糖),当时连买都找不到地儿。”不过,聪明的张志勇想了一个笨办法——跟车。
他找来一辆摩托车,跟在一辆运白糖的货车后面,一直到人家的货厂,才算找到卖家。“软磨硬泡,最终卖家答应进了一批。量不大,装装卸卸,挣个下力钱就满足。”
刚开始,人生地不熟,张志勇进的货没人买。“为了打开市场,元进的货,我卖99元,完全是赔钱卖,渐渐才有稳定的客户。”张志勇说,做生意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过程。
有了货源,也有客户群,张志勇才开始涨价:“不多,一吨糖赚1块钱,赶上行情好,也就三五块钱,最多不超过10块。”
就这样,一倒腾就是二十多年。
提起卖白糖,张志勇至今依然一脸骄傲:“因为薄利多销,白糖市场逐渐被做大,开始的时候,河南全省的白糖交易规模2万吨左右,后来,张志勇一家就可以达到每天多吨,一年轻松破10万吨。”
张志勇成了名副其实的“白糖大王”。
在他的生意经里,信用永远第一位。“白糖市场行情起伏变化大,落价时,没跟卖家少打一毛钱,涨价的时候,也没让买方作过难。”张志勇说,凭借这一点,他就得到了买卖双方的认可,尤其是广西的白糖老板,不见钱也敢大批量地给他发货。
讲到广西的白糖老板,张志勇回忆了一个故事——有一次,从广西进货,货还没到家,一吨就降了元,那次他一口气赔了30万元。广西那边的老板打电话说,打款的时候,少打10万吧,不能让你一个人担风险。
“信用比生命珍贵,说多少就是多少,当即如数打款,一分不少。”张志勇就这样拒绝了对方的“好意”。
自此,广西那边的白糖老板们彻底认可了他——每次都是先提货,后给钱。后来的生意合作,顺风顺水。至今,在郑州白糖行业,张志勇的市场份额仍然举足轻重。
也许,对于信用的珍贵,只有张志勇最明白,因为正是靠着信用,他把生意做大了,也做长久了。
返乡再创业
“当时的决定很简单,在哪儿投资不是投,那为啥不回乡帮帮村里的老爷们儿呢?”
年,看到老家的发展滞后,张志勇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投资近0万元,在老城镇岗张村建起了钢材物流园。如今,物流园占地亩,一期工程亩已入驻商户多家。二期工程竣工后可容纳商户多家。
“当时的决定很简单,在哪儿投资不是投,那为啥不回乡帮帮村里的老少爷们儿呢?”张志勇语带诙谐。
玩笑归玩笑,之所以返乡投资,其实中间有一段小插曲。
为了让张志勇返乡投资,老城镇岗张村党支部书记张留记前后跑郑州不下10趟,最终,这种情怀打动了他。
那为啥选择做物流园?张志勇告诉小编,当时,政府支持取缔“马路市场”,希望能在老城镇繁华路段建设一个管理规范的钢材物流园,一期就划出了亩地。
“同时也怕别人弄不成,最后坑了乡亲们。”张志勇说。
在多方的支持下,年,老城钢材物流园正式建成——基础设施、水电管网都通了。
“有意思的是,这么大一个物流园,拥有多个商户,竟然没有一个专业营销团队。”张志勇说,商户入驻大多是口口相传,冲着他的信用来的。
最典型的,也是最大的商户——维境车业,曾经在马路边,企业管理不规范,发展不起来。
自从入驻后,两个“80后”老板用2年时间研制出新型环卫车辆,投入市场后,第一年销售收入就突破千万元。
商户多了,就在大家以为张志勇可以赚钱时,殊不知,不仅不赚,每年还赔钱。张志勇给小编算了一笔账:商户每年元管理费,除此没有额外收费,主要用于市场管理,这一块几乎是零利润,再加上地租、员工工资、水电费,每年下来赔万元。
“发展需要一个过程,虽然现在看是赔钱,但后期发展是好的,而且,对于岗张村而言,老百姓收入大大增加了。”张志勇说,这就是他之所以坚持这么久的动力。
浓浓乡情
张志勇捐助近百万元来建设“美丽岗张”——给村支部大院硬化地面,建文化广场、修路、建校……
从替人打工,到自己创业,再到回乡再创业,个中艰辛滋味也许只有张志勇自己知道。
“总结一点,那就是没知识、没文化,比如说有一年,我在银行填汇票,前后填了6次都没填对,从那时候起,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让村里娃都上学,收获更多知识和能力,做有用的人!”张志勇说。
每年村里都或多或少有学生考上大学、研究生,他说,只要娃想上学,他都会支持他们!在每年的发放仪式上,他还向村里的小学生许下诺言:“只要你们有能力考上大学,我一定会继续支持你们!”
岗张村村民子女只要考上大学,每人资助0元助学金;要是考上清华北大的话,每人资助00元。这些助学金每年都有,截至目前,张志勇已经资助了19名大学生。
年,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张志勇捐助近百万元来建设“美丽岗张”——给村支部大院硬化地面,建文化广场、修路、建校……提起张志勇为村里办的大大小小的事,村民纷纷竖起大拇指。
今年,张志勇又分包岗张村8户贫困户,实行“兜底儿”——每月每户元扶助资金,直到脱贫为止。
张志勇说:“我是土生土长的岗张人,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就应该回报乡里。扶贫路上,不能让乡亲们掉队,我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他们尽快脱贫。”
(王金伟)
看完如果觉得不错,动动手指点个↓↓↓再走呗……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