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数据你不可能不知道#
糖尿病是中国的第一大慢性病。年中国的糖尿病患者位居世界第一,达到1.1亿,即每十个中国人就有一个患有糖尿病相关疾病。因糖尿病死亡的人数每年超万人。
我国每年用于糖尿病及其相关疾病的医疗支出高达亿美元,占到国民医疗总支出的13%,其中80%用于并发症的治疗,到年,中国在糖尿病相关疾病的卫生总费用将会达到亿美元。
年在中国糖尿病的知晓率为38.6%而治疗率为35.6%。在采取治疗措施的糖尿病患者中,治疗控制率为36.3%。也就是说中国只有不到13%的糖尿病患者得到了有效的血糖控制。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三大危险因素
糖尿病病程:糖尿病病程越长,发生DR的风险越高。
高血糖: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与DR的发生有直接关系,有研究表明,空腹血糖=11.1mmol/L较=7.0mmol/L的DR危险度增加了3.74倍。
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血压均可造成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引起微循环障碍,两者合并时视网膜受到双重伤害,高血压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和发展起促进作用。
由于DR早期发病隐匿,如果不累及黄斑区,患眼可以不出现明显视力损伤,而我国国民大多缺乏DR知识,防治医疗资源又相对不足,因此患者较少主动就诊。当出现明显视力损伤时,即使再给予激光或手术治疗,视功能损伤也难以逆转,不仅给患者本人带来痛苦,也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加重了负担。如果不加以积极的预防和干预,DR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取代白内障,成为国人首要的致盲疾病。
年3月23日国家卫计委办公厅正式发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级诊疗服务技术方案》的通知,明确指出进行眼底筛查,可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危险性;对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可显著降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致盲率,通过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利用眼底照相的技术优势,有利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降低群众的疾病负担。
在国际眼科理事会(InternationalCouncilofOphthalmology,ICO)提出的糖尿病眼病防治指南中,明确提出免散大瞳孔(散瞳)眼底照相可作为DR的筛查工具。该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1)可由经过培训的非眼科专业人员完成眼底图像采集工作;(2)图像可长期储存和反复分析使用;(3)可客观比较同一受筛查者、不同受筛查者、不同筛查者之间的筛查结果;(4)可用于网络传输下的远程筛查等;(5)糖尿病居民不必承受散瞳带来的不适,还能从眼底照相图上直观看到自己的视网膜病变,可提高对DR的认知度和定期参与DR筛查的依从性。手持式眼底照相机,专业级医用成像的性能,并且携带方便,可充分胜任筛查的工作。
在欧美地区大量社区和眼科中心已开始使用DR远程筛查。在我国上海等地区,也已初步开展了DR远程筛查的工作实践。社区远程筛查模式可将基层社区医疗资源充分应用起来,让糖尿病居民真正能就近接受筛查,大大提高了他们定期参加DR筛查的依从性,尤其适用于偏远地区,也减少了眼科医师往返社区花费的时间和费用,极大地提高了筛查效率。随着自动化DR图像识别软件、移动APP(application)辅助手机端图像数据采集技术等的不断完善,以及未来AI人工智能的发展,社区DR远程筛查必将得到广泛使用。
另外在社区中也应积极开展的DR早期干预,针对DR相关全身高危因素采取有效措施,其目的是减缓DR的发生和发展。
1.紧密结合内科治疗:
DR多发生在血糖和血压控制不良的患者,DR转归或回退多发生于低血糖、低血清甘油三酯水平患者。严格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水平,能有效降低DR的发生和进展风险。因此,借助在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建设过程中得到的糖尿病人群全身检查信息,在评估患者的视觉及眼部检查情况后,眼科工作者应与内科,尤其内分泌科医师加强合作,在对血糖控制情况、全身状况以及全身用药情况等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的基础上,对糖尿病居民作出全面完整的健康决策,并制定个性化随诊计划。同时,也要需要内分泌科医师重视糖尿病的眼部并发症,提醒并动员糖尿病居民进行规范化的社区DR筛查。
2.大力推动健康教育:
在DR的各级预防工作中,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提高糖尿病居民对DR的认识,改善生活行为,提高DR人群对社区筛查和早期干预的依从性。DR健康教育内容应涵盖糖尿病和DR的临床表现、并发症和治疗原则,糖尿病饮食的基本知识,糖尿病患者合理的生活行为,糖尿病和DR的用药须知,糖尿病和DR患者的自我检测,社区DR筛查的常用方法等。
而以上所有的一切,都需要政府,各级学会,眼科和内分泌专家/医生,制药企业,医院(医院和社区卫生中心),及创新的慢病管理公司,保险等共同携起手来,加强疾病防控、采用创新治疗方式来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及整个社会的疾病负担。
微清医疗
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