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糖基本情况概述
食糖是天然甜味剂,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同时也是饮料、糖果、糕点等含糖食品和制药工业中不可或缺的原料。食糖作为一种甜味食料,是人体所必须的三大养分(糖、蛋白质、脂肪)之一,食用后能供给人体较高的热量(一公斤食糖可产生大卡的热量)。
(一)生产食糖的原料
生产食糖的原料主要是甘蔗,其次还有甜菜。尽管原料不同,但甘蔗糖和甜菜糖在品质上没有什么差别,国家标准对两者同样适用。
甘蔗是适宜种植在热带和亚热带的作物,其整个生长发育过程需要较高的温度和充沛的雨量,一般要求全年大于10℃的活动积温为℃-℃,年日照时数小时以上,年降雨量毫米以上。地球上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许多国家都种植甘蔗,主要分布在南美、加勒比海、大洋洲、非洲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少数发达地区。
甜菜生长于温带地区。主要分布在欧洲和北美的发达国家,如欧盟、美国北部和加拿大,少量在亚洲地区,如日本、俄罗斯和我国北部等。
一些国家如中国、美国、日本、埃及、西班牙、阿根廷和巴基斯坦既生产甘蔗糖又生产甜菜糖。我国是世界上用甘蔗制糖最早的国家之一,已有多年的历史,而用甜菜制糖的历史只有几十年。
从全球看,利用甘蔗生产食糖的数量远大于甜菜,两者的比例大致为7:3。
(二)食糖的种类
根据加工环节、加工工艺、深加工程度、专用性等不同,食糖可以分为原糖、白砂糖、绵白糖、冰糖、方糖、红糖等。白砂糖、绵白糖俗称白糖。食品、饮料工业和民用消费量最大的为白砂糖,我国生产的一级及以上等级的白砂糖占我国食糖生产总量的90%以上。
根据制糖工艺的不同,白砂糖可分为硫化糖和碳化糖。碳化糖保质期较长,质量较好,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相对较高。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糖厂生产的是硫化糖。
(三)食糖生产
工厂利用甘蔗榨取糖汁,经过沸腾浓缩,中心分离形成糖结晶,这种结晶称为原糖,呈浅棕色。甘蔗制糖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用亚硫酸法或者碳酸法直接生产白糖(一步法);另一种是先用石灰法制造原糖,然后在精炼厂再回溶、提净,再次结晶成为精炼糖(二步法)。欧美等发达国家制糖历来是进口原糖,加工成精炼糖。我国糖厂全部采用一步法生产。甜菜制糖都是用渗出法提糖和用碳酸法澄清直接生产白糖,不生产原糖。
(四)制糖生产期
由于所处纬度和气候不同,世界主要食糖输出国(地区)的制糖生产期(糖料收获期)不同。世界食糖榨季开始与结束时间见表一。习惯上,世界食糖生产销售年度期从9月至翌年8月计算。
我国食糖的生产销售年度从每年的10月到翌年的9月,开榨时间由北向南各不相同。一般讲,我国制糖生产期从11月至翌年4月。甜菜糖榨季从每年的9月底或10月初开榨,到次年的2月结束。甘蔗糖厂中江西、湖南省10月底或11月初开榨,广西、广东、海南等省区11月中或12月初开榨,云南省12月底或次年1月初开榨,到次年的4月-6月结束。
(五)白砂糖保存
生白砂糖存放时间受气候条件、加工质量、保管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加工质量好、气候条件好、保管条件好的情况下,白糖可存放2-3年;而在加工质量差、气候条件差、保管条件差的情况下,只能保存半年左右。
目前,我国白砂糖的出厂质量大都能达到国标(GB-)一级标准,但是,受加工工艺的影响,在相同的储存条件下不同工厂生产的一级白砂糖保质期差别较大。白砂糖保管不善或保存时间过长容易出现如下问题:一是受潮、溶化、流浆、结块;二是色值变化,颜色变黄;三是污染,理化指标及卫生指标超标。
影响白糖价格因素
(一)糖料生产的波动
糖料生产的波动是食糖市场波动的根本原因。制糖业是典型的农产品加工业,制糖原料是决定食糖供给的基础因素。影响糖料产量的有:
播种面积
在正常情况下,糖料播种面积增加会导致糖业原料增加,从而导致食糖产量增加,糖价会下跌,反之,糖价会上涨。多年以来,糖料生产由于生产周期和产业链较长,对市场变化的反应相对滞后,致使糖料种植、食糖生产和市场往往脱节,特别是市场信息的不准确甚至失真,容易对糖料种植形成误导,加大了糖料种植面积的不稳定性,引起市场的连锁反应,糖料产量直接影响食糖的生产,成为影响食糖市场的根本原因。
气候
甘蔗在生长期具有喜高温、光照强、需水量大、吸肥多等特点,因此,对构成气候资源的热、光、水等条件有着特殊的依赖性。干旱、洪涝、大风、冰雹、低温霜冻等天气对生长期中甘蔗具有灾害性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一旦形成便是长期的。如年底在我国甘蔗主产区发生的霜冻,使宿根蔗的发芽率降低,导致/制糖期白糖减产多万吨。
(二)产销关系
食糖产销不稳定是造成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我国食糖消费主要依靠国内生产,国内食糖产量的大幅变化,直接引起了市场供求关系的不稳定,导致市场价格的波动。同时,消费量的变化也是影响供求关系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我国食糖消费进入快速增长期,在这种情况下,产销关系变化将变的更加不稳定。
(三)季节性因素
食糖是季产年销的大宗商品,食糖行业有“七死八活九回头”的说法。五月以前,由于各产区都在生产,货源充足,商家选择的形成余地比较大,再加上糖厂急需资金,所以价格是混乱的。进入六月份后,糖厂停榨,总体的趋势还没有形成,此时,价格是平稳的,持观望态度的较多,也有人顺价销售。进入七月以后,很多厂家资金压力减轻了,产销率的压力也小了,出于对后势的一种本能的看好,或者说惜售心理较重,自然要放慢销售的节奏,而商家又觉得囤货为时还早,真正意义上的旺季又还没有到来,七月的糖市就会没有多少活力。进入八月份后,销售的时间只剩两个月,传统的中秋节在即,用糖高峰也就开始了,于是市场又有了一定的活力。到了九月,随着老糖销售接近尾声,新糖又还没有上市,价格可能会出现翘尾行情。
(四)国家宏观调控
国家调控部门对食糖市场的宏观调控就成为影响国内食糖价格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当食糖供应在某个榨季出现短缺时,国家动用食糖储备投放市场,当供应出现过剩时,国家对食糖实行收储,宏观调控已经对国内的食糖市场多年来的平稳运行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国家收储以及工业临时收储加上糖商的周转库存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个能影响市场糖价的库存。预估当年及下一年的库存和国家对食糖的收储与抛售对于正确估测食糖价格具有重要意义。一般情况下,国家收储是重要的利好因素,抛储是重要的利空因素。
(五)替代品
食糖的替代品主要有糖精、甜味剂、玉米淀粉糖等,被广泛用于点心、饮料、蜜饯等食品中,虽不可能完全取代食糖,但它的使用减少了食糖的正常市场份额,对糖的供给、价格有一定的影响。
(六)节假日影响
在一年中,春节和中秋节是我国白砂糖消耗的最大的节假日。两个节假日前一月由于食品行业的大量用糖,使糖的消费进入高峰期,这个时期的糖价往往比较高。两个节日之后的一段时期,由于白砂糖消费量的降低,糖价往往回落。八九月份是用糖高峰期,月饼、北方的蜜饯、饮料、饼干都很需要糖,会拉动刺激食糖消费。
(七)国际市场的变化及进口量
在世界主要产糖国中,我国和澳大利亚是唯一没有对国内糖业实行高关税保护,实行食糖贸易自由化的国家,这决定了国内食糖市场与国际市场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作为食糖净进口国,我国食糖进口量成为影响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直接原因。我国准食糖自由贸易政策,在很多时候并不需要发生实际的贸易,国际食糖市场价格的变化对国内价格也可以产生立刻的影响。由于国内食糖的生产流通和使用的各个企业,均认识到国际食糖市场通过进口可以在很多时候影响到国内食糖市场价格和供求的变化,普遍对国际食糖市场的变化较为关心,在国际食糖市场发生较大变化时,往往会采取与之相应的商业行为,因此国内食糖市场的变化经常与国际食糖变化形势的密切相联,亦步亦趋,这种情况并不是因为从国际上进口食糖以后改变了国内市场的供求状态后才发生的,而是国际食糖市场变化对国内市场产生的心理上、情绪上的影响。
(八)人民币汇率变化
目前,人民币对美元处于持续升值状态,人民币升值将有助于降低进口成本,增加进口数量。据有关测算,人民币升值2%对进口糖完税成本价的影响是60元/吨。
(九)其他因素
一些不发达国家如古巴、菲律宾、多米尼加等主要靠食糖的出口换取外汇。这些国家的耕地只适合于种植甘蔗而不能改种其他作物,甘蔗的减产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这些国家的经济状况,从而导致这些国家食糖产量一直维持供给过多的情况。另外,一些国家用甘蔗提炼乙醇,其中巴西是用甘蔗生产乙醇的主要国家。用于乙醇生产的甘蔗数量直接影响到用于加工食糖的甘蔗的数量,乙醇生产的数量影响着食糖生产数量,巴西可以将全国甘蔗不用于生产食糖而改为生产乙醇,所以巴西甘蔗提炼乙醇的数量和比例对预测全世界食糖产量具有重要影响。
白糖国际现货市场分析及下半年预测
据国际相关机构数据统计,/榨季国际食糖从供过于求转为供应有万吨的缺口。预计印度减产万—万吨,巴西持平或略减,中国略减,泰国增加有限,国际供需缺口加大。市场人士认为,全球白糖市场处于一个去库存阶段,年下半年看好国际糖价。
国内主产区甘蔗种植面积/榨季较上榨季减少万亩左右,减幅达13.3%。“总体来说,今年的供应比上个榨季紧很多。”广东糖业协会理事长、广东中轻糖业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刘汉德向期货日报记者表示,本榨季种植面积减少,加上雨水多、甘蔗糖分低,出糖率下降,预计产量在万—万吨,国产糖当期消费国内缺口在万吨以上。
在国内外市场供应都短缺的情况下,白糖的进口量成为市场人士全国治疗白癜风最好专科医院白癜风哪个医院能治疗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