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分治疗,三分护理”,再好的糖尿病专家,再好的降糖药都不如患者的自我管理。自我管理除了饮食、运动、服药的依从性,还包括很重要的一环--对血糖的自我监测。吴建华教授建议,当血糖很高时,首先要检测空腹血糖,当空腹血糖控制的不错,但糖化血红蛋白仍然不达标,那就应关心自己从第一口饭算起的餐后2小时的血糖水平。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II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谱的特点就是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在饮食上主要要注意以下五点:
1.控制食物的量
食物中碳水化合物被大量分解吸收,会造成餐后血糖迅速上升,因此一次不要吃太多,有七八分饱就可以了,其中主食类折合成干重不要超过2两。
2.各种食物均衡搭配
糖尿病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荤素搭配,建议多选择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有的病有认为肉类、蛋类的脂肪胆固醇高,对身体不好,就不敢吃这些食物,因而每餐都吃大量主食,这样不但会使餐后血糖难以控制,而且还会造成营养失衡。
3.根据血糖生成指数选择主食
所谓“血糖生成指数”是指含有50克碳水化合物的某种食物相对与等量的葡萄糖而言升高餐后血糖的能力。通常把葡萄糖的血糖生成指数定为,血糖生成指数大于70的食物成为高血糖食物,小于55称为低血糖食物。一般来说,要多选择血糖生成指数食物,如荞麦、燕麦、玉米等,它们进入胃肠后停留时间较长,餐后血糖峰值也较低;要少选择血糖生成指数高的主食,如馒头、面条、白米饭,他们消化吸收快,餐后血糖峰值高。
4.少食多餐
少食多餐,不但可以有效降低餐后血糖,而且还可以避免下一餐前的低血糖,减少血糖波动。
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以心血管疾病为主,是患者的主要死因之一
。一般是由型糖尿病患者中胰岛素缺乏引起脂肪代谢紊乱,在引起血脂增高和血小板粘附性凝聚性增加,最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这种病发生较早,病状较重,且以肥胖型病人发病率较高。除此之外,还包括:
大血管并发症:冠心病、高血压、脑血管病、大血管动脉硬化症;
微血管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
糖尿病足。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最常见的视网膜血管病,是50岁以上人群主要致盲眼病之一,早期无自觉症状,病变发展到黄斑后始出现不同程度的视力减退。视网膜微血管病变是DR的基本病理过程。
临床分级:按DR发展阶段和严重程度,临床分为非增值性和增值性。
治疗:应严格控制血糖,定期眼底检查,根据DR所处阶段采取适当治疗。对于重度非增殖性和增殖性,采取全视网膜光凝可行黄斑栅样光凝。对已发生玻璃体积血长时间不吸收、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特别是黄斑受累时,应行玻璃体切除术,术中同时行P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