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爱找谁,糖尿病风险自测方法
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
诊断标准
空腹血糖:正常值:3.6-6.1mmol/L
餐后血糖:小于11.1mmol/L
糖尿病人们司空见惯,据统计我国大约有1.亿的糖尿病患者,在我国2型糖尿病知晓率和治疗率分别为36.5%和32.2%。医院就糖尿病做过一项调查,调查结果为知晓率:30.6%,治疗率:30.9%。从这两组数据充分说明,糖尿病防控形势异常严峻,对个人而言学习掌握一些糖尿病相关知识是多么的重要啊!!!
咋就得了糖尿病呢?
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又被称为慢性代谢性疾病,还被称为生活方式病,生活方式病是发达国家在对一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进行了大量的流行病调查研究后得出的结论。这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主要病因就是人们的不良生活方式。包括疾病有:肥胖、高血压、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一部分恶性肿瘤。
“生活方式病”即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指由于人们衣、食、住、行、娱等日常生活中的不良行为,以及社会、经济、精神、文化各方面不良因素导致躯体或心理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简单说,糖尿病就是不会吃而吃出来,不会喝喝出来的,不运动养出来的,不吃早饭总熬夜,暴饮暴食祸害出来的,功利心利益心算计出来的,不会调节生活中工作中的情志急躁抑郁出来的,再加上祖传的遗传因素,糖尿病就实实在在的落到咱身上了。
生活方式病相关数据
现代人类所患疾病中有45%与生活方式有关,而死亡的因素中有60%与生活方式有关。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证实,人类的健康寿命问题40%在于遗传和生存的环境条件:其中15%为遗传因素,10%为社会因素,8%为医疗条件,7%为生活环境和地理气候条件,而60%需要靠自己努力,去“建设”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目前,因生活方式病而死亡的比例在中国达到67%。
糖尿病的来龙去脉
第一阶段:高危糖前期
高危因素分级
表现及症状
表现及症状
表现及症状
表现及症状
第一高危因素
肥胖
年龄大于45岁
糖尿病家族遗传史
高血压以及高血脂
第二高危因素
曾经生过超过8斤以上的宝宝
怀孕时有过血糖异常
不吃早饭
经常吃宵夜
第三高危因素
暴饮暴食
精于算计
欲望大于实力严重失落
暴躁易怒
第四高危因素
基本不运动
饮食偏甜偏咸
经常熬夜
经常超量饮酒
第二阶段: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前期也就是血糖有点高,但还没有达到糖尿病阶段。没有任何感觉任何不舒服也没有任何症状,如果没有体检很难发现,根据个人生活方式认知程度的高低决定了这个阶段的时间的长短,如果这类人群严格做好饮食和运动管理,积极减肥,控制好总热量摄入就能逆转。所以一旦发现自己血糖不正常就要引起一万分的重视。
第三阶段:早期糖尿病
这个时期的患者自身症状或有或无,也不会严重,按着中医理论,糖尿病称为消渴症分为上中下三消,所以不能单纯从是否有“三多一少”的症状来判断,因为上消只有口渴的感觉,中消以消化道症状为主,下消尿量多。早期糖尿病患者基础胰岛素分泌还不错,通过饮食和运动就能控制血糖,或单纯用一种降糖药物控制血糖效果好。此阶段胰岛功能损伤并不是很严重,可通过合理的营养治疗、规律运动以及药物治疗就能逆转。同时保护好胰岛功能,避免让病情恶化。
第四阶段:糖尿病中期又称:糖尿病合并症前期
糖中期患病时间
药物使用种类
胰岛素使用
血糖达标量
糖化血红蛋白
3-5年以上
2-4种以上
大于15-30u
日用次数2-3次
很差
大于9%
症状表现
手脚麻木
四肢发冷
视物模糊
蛋白尿
尿糖+---+++
经常饥饿
易疲劳
记忆力下降
原有基础疾病加重
性功能低下
第五阶段:糖尿病终末期
病史
胰岛功能
血糖
胰岛素用量
口服降糖药
5-10年以上
极差
很难控制
≥30单位/3次/日
联合三到五种
症状表现
心脏病
眼底病变
糖尿病性脑病
脑出血
脑梗塞
糖尿病性肾病
高血压
高脂血症
高粘血症
高胆固醇血症
颈动脉斑块
椎动脉斑块
肢体远端微血管病变
性功能缺失
全身性瘙痒
思维迟钝
视网膜脱落
酮
症酸中毒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的治疗方法--口服药
序号
药物分类
作用机制
副作用
第一类
双胍类药物
主要药理作用是通过减少肝葡萄糖的输出和改善外周胰岛素抵抗而降低血糖
β细胞功能衰竭;造成乳酸性酸中毒,消化道反应,肝、肾损害,加重酮症酸中毒。
第二类
磺脲类药物
属于促胰岛素分泌剂,主要药理作用是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体内的胰岛素水平而降低血糖。
低血糖和反复的低血糖胰岛素敏感性下降。易产生消化道反应造成皮肤性过敏、瘙痒、红斑、荨麻疹、丘疹。。
第三类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
主要通过增加靶细胞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而降低血糖。
水潴留,会出现如下肢或脚踝水肿,也常出现体重增加
第四类
格列奈类药物
为非磺脲类的胰岛素促泌剂,主要通过刺激胰岛素的早期分泌而降低餐后血糖
低血糖,视觉异常,胃肠道反应,肝功酶指标升高。皮肤过敏反应,
第五类
α-糖苷酶抑制剂
通过抑制碳水化合物在小肠上部的吸收而降低餐后血糖。
产气增多、腹胀、腹痛、腹泻
第六类
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
通过抑制DPP-4而减少GLP-1在体内的失活,增加GLP-1在体内的水平
急性胰腺炎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的治疗方法---胰岛素
按时间分类
速效胰岛素类似物
短效胰岛素
中效胰岛素
长效胰岛素
预混胰岛素
根据来源和化学结构的不同
动物胰岛素
人胰岛素
胰岛素类似物
胰岛素副作用
低血糖及无症状性低血糖
脂肪垫
胰岛素抵抗
体重增加
面部水肿
皮下脂肪萎缩
注射部位的皮肤感染
屈光不正
皮下淤青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治疗的最终结果
中医是咋样认识糖尿病的呢?
中医经典文献《黄帝内经·奇病论》中已经明确从行为方式上阐述消渴:"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隋代医学著作《诸病原候论》在防治糖尿病的指导中直接指出了运动与进餐时间安排问题:"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后食。"这不仅提出了通过运动治疗和饮食治疗来康复消渴,而且首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