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冉兴无(医院)
21世纪以来,糖尿病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第三大慢性非传染性流行病。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18岁以上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1.6%,即目前至少1.13亿以上的人群罹患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的负担不仅体现在糖尿病患者人数的增加,而且还体现在糖尿病导致早亡的人数增加以及医疗负担的加重。IDF估计在年末,全球糖尿病导致约万人死亡(每6秒钟就有1人死于糖尿病)以及亿美金的医疗支出(占全球总支出的11%);而我国,在年,用于治疗糖尿病并发症和终末期疾病的费用从年的22亿人民币上升到亿人民币,占国家健康支出的18.2%,预计年将达到亿人民币。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最严重且痛苦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在我国,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溃疡的年发病率为8.1%,糖尿病足在治疗上十分困难,治疗费用高,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更重要的是,糖尿病足溃疡患者有更高的死亡率,在我国年死亡率高达14.4%。因此早期筛查糖尿病足发病的危险因素,防治其发生十分重要;此外,对于足病患者,早期治疗、规范化治疗对于提高治愈率、降低截肢率和死亡率非常重要。
我国糖尿病足病学组(年改名为糖尿病足与周围血管病学组)成立18年,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的关心和支持和,全体学组成员共同努力下,我国的足病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足病知识的普及以及足病诊治人员的培训:学组与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组织修复专业委员会合作,针对糖尿病足病的慢性创面处治和修复专业人员进行规范化培训,迄今已经完成了余人的专业培训;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16家培训基地,统一编写出版了培训教材,为我国今后的足病诊治与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与足病相关的科学研究:年,第二届学组组织了国内第一次跨地区的多中心前瞻性的足病调查,初步回答了我国足病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南北地区足病的异同;年在学组与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血管外科学组联合组织了中国7医院关于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流行病学调查,第一次提出在我国糖尿病患者中,根据ABI检查在50岁以上住院糖尿病患者,PAD的发生率高达19.47%;年刘芳教授等在中国8省市的12医院进行了门诊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流行率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门诊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流行率为17.2%,同时指出我国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筛查和治疗低。
年,学组与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和中国组织修复委员会合作,在中国14省市的17医院进行住院患者慢性皮肤溃疡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现:我国慢性皮肤溃疡的细菌学特点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常见致病菌,其次为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为常见真菌;年,严励教授等以及俞光荣教授等开始应用足底压检测分析系统,揭示了我国正常人足底压力的正常值和分布特点,其后进一步开展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足底压力分布研究,发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足底压力分布异常、承受压力时间延长;两种因素共同作用致足底压力一时间积分增高,后者可致糖尿病足压力性溃疡;而穿糖尿病护足鞋可减低足底压力,这为临床上对于足病的预防提供了理论依据;3.与足病相关临床新技术的开发:在临床治疗方面,积极开展了一些新技术、新方法。内科治疗的新药物如:盐酸沙格雷酯的国内分装及脂微球包裹的前列地尔、西洛他唑等的国产化,给足病患者的治疗带来福音;而血管外科的超声消融、血管介入、血管旁路手术和自体干细胞移植等疗法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使得既往认为“无治疗选择”的足病患者部分免除了截肢;在足溃疡局部的处理方面,薛耀明教授等开展了超声清创术应用于创面的研究,发现超声清创术可通过减轻伤口细菌负荷及促进创面微循环,而促进糖尿病足的伤口愈合;许樟荣教授等开展了闭负压引流技术用于创面的研究,发现闭负压引流技术可以提高严重糖尿病足修复或小截肢修复治疗的成功率,促进术后伤口愈合,防止感染并缩短治疗时间。而颜晓东教授等将超声清创术与智能负压创伤疗法联合应用与糖尿病足溃疡治疗,大大提高了Wagner2~3级的疗效。冉兴无教授等自年开始,不断的探索自体富血小板凝胶治疗难愈性糖尿病足溃疡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该技术在全国多个中心得到推广;4.在足病的技术转化方面,也取得了不错的成就。医院骨科的杨志明教授研发的脱细胞生物羊膜成功上市;山东威高集团成功研发并上市自体富血小板凝胶机、负压治疗装置以及一些新型的敷料;天津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研发含PDGF的凝胶剂,目前已经进入三期临床试验,从二期结果来看,该产品能促进溃疡愈合并缩短愈合时间;第三军医大学皮肤科伍津津教授研发的壳聚糖组织工程皮肤已经完成了三期临床试验,结果令人振奋。这些新的医疗器械以及敷料等的开发,为我国足病的诊治安装了腾飞的翅膀;5.基于我国糖尿病足病的流行状况及近20年的研究成果,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在年版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将足病专列为一慢性并发症,在年版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又将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专列为一慢性并发症,对足病和周围血管病变的诊治进行了规范;此外,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分别在起草了“关于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立场声明”及“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下肢动脉病变的筛查与管理规范”,进一步规范了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治以及干细胞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临床应用。
总之,经过18年的努力,我国的足病事业在流行病学、科研和临床诊治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全国各地有志于糖尿病足的医护人员对足病诊治模式的认识逐渐发生转变,从开始的单一诊治模式逐渐过渡到“糖尿病足诊断、治疗及预防的多学科协作”全程管理模式,大大地提高了足病的治愈率,且缩短了住院时间和降低了医疗费用。
但与国外同行相比,我国足病事业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简言之:在糖尿病足病的临床治疗及其疗效判断方面,具有循证医学的证据较少;我国糖尿病足溃疡患者的足溃疡年复发病率仍然高达31.6%;基础研究缺乏;缺乏糖尿病足病专业人才,在我国所有的医学院校中,没有一所院校设置足病专业,没有严格意义上糖尿病足病师以及糖尿病足病护士来专业处置糖尿病足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缺乏糖尿病相关知识和足病防治知识,对足病的知晓率低,致使足病发病率和严重性增加;医院全科医生由于缺乏恰当的足病理论和实践指导,存在对疾病认识不足、经验缺乏的现象;医院尚存在缺乏多学科协作的协调机制,甚至存在各自为政或互相推诿的现象;目前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尚缺乏适合我国国情的糖尿病足病诊疗规范或治疗指南,仅在足病诊疗的局部方面发布了有限的专家共识,这导致我国足病的诊治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和规范性;更糟糕的是,由于医保政策的限制,如糖尿病足的住院日长,医疗费用高,医院不愿意收治这类患者,小医院又缺乏治疗这类涉及到多学科难治性疾病的能力。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存在的不足,才能迫使我们在此领域需要奋起直追,使得我国的足病事业迎头赶上国外先进水平。
因此,为了加强我国足病事业的建设,在今后应该致力于:1.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壮大足病专业队伍;2.加强对“医院”医院关于糖尿病足病双向转诊模式的探讨;3.加强我国足病相关的基础与临床原创性研究;4.加强临床新技术的开发及其技术转化,减低医疗成本;5.加强足病临床诊疗的规范管理;6.进一步加强糖尿病足病相关知识宣教,预防糖尿病足病的发生。
一句话,我国糖尿病足病事业的防治,任重而道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