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根据全球水产华人总群()网友分享的《鱼病课件2》资料整理所得,内容主要包括鱼病发生的共同特征、鱼病的检查和诊断、常见的17种鱼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由于篇幅太长,小编特别将原文链接放在文章尾部处了,请各位自行点击查看!
常见的17种鱼病分别是:草鱼出血病、烂鳃病、赤皮病、细菌性肠炎、竖鳞病、白皮病、白头白嘴病、淡水养殖鱼类暴发性流行病、打印病(又称腐皮病)、鲤科鱼类疥疮病、草鱼尾柄病(又叫烂尾病)、斑点叉尾鮰肠套叠、肝胆综合症、水霉病与鳃霉病、卵甲藻病(又称打粉病)、孢子虫引起的疾病、锚头鳋、中华鳋病。
常见鱼病之“草鱼出血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
病原体及流行情况:该病属水生呼肠弧病毒,直径70nm,球形颗粒,含有11个片段的双链RNA。不同地区存在不同的毒株。草鱼出血病是鱼种培育阶段一种广泛流行、危害性大的病毒性鱼病,流行季节长,发病率高,往往造成大批草鱼鱼种死亡。此病自年首次发现以来相继在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江西、福建、江苏、安徽、上海、四川等省市均有流行;草鱼、青鱼都可发病,但主要危害草鱼,从2.5~15cm大小的草鱼都可发病,发病死亡率可高达80%以上,有时2足龄以上的大草鱼也患病。近年来由于各地忽视了免疫工作,草鱼病毒病的发病呈上升趋势。水温在20~33℃时发生流行,最适流行水温为27~30℃当水质恶化,水中溶氧偏低,透明度低,水中总氮、有机氮、亚硝酸态氮和有机物耗氧率偏高,水温变化较大,鱼体抵抗力低下,病毒量多时易发生流行。水温12℃及34.5℃时也有发病。
发病过程:人工感染健康草鱼,从感染到发病死亡,约需4~15天,一般是7~10天。其病程有潜伏期、前趋期和发展期三个阶段。
①潜伏期:约3~10天,在此期间内,鱼的外表未显示出任何症状,活动与摄食均正常。潜伏期的长短与水温及病毒浓度有密切关系,水温高,病毒浓度高,潜伏期短;反之,则长。
②前趋期:时间短,仅1~2天左右,鱼的体色发暗变黑,离群独游,停止摄食。
③发展期:时间长短不一,一般为1~2天,病鱼表现充血、出血症状而死。
症状:主要症状是病鱼各器官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鱼体暗黑,小的鱼种在阳光或灯光透视下可见皮下肌肉充血、出血;病鱼的口腔、上下颌头顶部、眼眶周围、鳃盖、鳃及鳍条基部充血,有时眼球突出;剥除鱼的皮肤,可见肌肉呈点状或块状充血、出血,严重时全身肌肉呈鲜红色,这时鳃常呈现“白鳃”;肠壁充血,但仍具有韧性,肠内无食物;肠系膜周围脂肪、鳔、胆囊、肝、脾、肾也有出血点或血丝;个别情况,鳔及胆囊呈紫红色;当肌肉出血严重时,肝、脾、肾的颜色常变淡。上述这些症状不是每条病鱼都一样,病轻的出血程度较轻,有些病鱼以肠出血为主,有些病鱼以肌肉出血为主,有些病鱼以体表出血为主,当然也有全身各器官、组织都出血或较多器官组织出血。
防治:1.注射或浸泡草鱼出血病组织浆灭活疫苗或细胞弱毒疫苗进行预防。a.浸浴法:①尼龙袋充氧,0.5%疫苗液浸浴夏花24小时;②高渗浸浴,夏花鱼种先在2%~3%盐水中浸浴2~3分钟,然后放入疫苗液中浸浴5~10分钟③0.5%疫苗液,加莨菪碱使最终浓度为10ppm,尼龙袋充氧浸浴3小时。b.注射法:8㎝以上草鱼,采用腹腔或背鳍基部注射,每尾注射疫苗0.3~0.5ml。免疫力产生的时间随水温的升高而缩短,10℃时须30天,15℃时20天,当水温20℃以上时只需4天;免疫力可保持14个月。
2.发病季节全池泼洒二氧化氯、表面活性剂等消毒剂;全池施用大黄或黄芩抗病毒中草药,用量为1~2.5毫克/升水体。(每亩水深1米,用金银花75克、菊花75克、大黄克、黄柏克研成细末,加食盐克,混合后加适量水全池泼洒。)
3.药物预防:在流行季节,每月可投喂下述药饲1~2个疗程,有一定的防治效果。a.每㎏鱼每天用0.5㎏大黄、黄芩、黄柏、板蓝根再加0.5㎏食盐拌饲投喂,连喂7天,如加些抗菌药则更好。b.每㎏鱼每天用0.5㎏刺槐子,0.5㎏苍生,0.5㎏盐拌饲投喂,连喂2天。
还没有看够?点击让你一次看个够!
赞赏